2024.03.08 浏览量:
《统计学》是经济统计学专业的一门2学分,32学时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习计量经济学、多元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前置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并运用统计学基础的相关知识,掌握处理统计基本业务的能力。通过实训和实践操作,可以切实体会到统计工作的过程,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知道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关系;了解抽样误差的概念;掌握抽样误差的计算方法;掌握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2.技能目标
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利用统计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
激发学生对于《统计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生活中的统计学的关注程度。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案例引入
我国人口抽样调查政策的含义、实施与意义。
2.知识讲解
(1)几个重要的概念
a.总体指标和样本指标
b.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的概念
c.样本可能数目
(2)抽样误差的概念
(3)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的误差的计算公式
(4)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3.案例分析
以真实的实践案例为基准,进行案例研讨,计算案例中的抽样误差,完成随堂练习,进行知识巩固。
三、教学创新
1.案例式教学
全国以商科为主的本科院校达到50多所,其中大部分为地方商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西安欧亚学院作为一所民办商科类高校,开展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案例式教学,意义重大。首先,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是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要求、新趋势的需要。其次,高校采用案例式教学可以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地方商科本科院校存在人才培养同质化的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层次人才。
《统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统计学的专业必修课,其中部分知识点如抽样误差是统计学学科逻辑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学好抽样误差部分,对于后续学习统计推断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奠定了后续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然而该部分内容具有统计学概念较为抽象,公式较多的特点,学生初次学习难以理解记忆。因此本部分内容以我国的人口抽样调查作为案例进行引入,帮助学生理解抽样误差在抽样调查中的作用。
2.课程思政
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为继续深化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统计学是为经管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其概念、公式和抽样方法,在人文思想、哲学等多个层面上,体现了统计学家努力研究、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和随机与确定、部分与整体、主要与次要的区别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因此,统计学课程是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优秀载体。
本节课的课程思政方面内容体现在我国的人口抽样调查政策的进行引入。具体有以下作用:
(1)对我国的人口政策进行科普。我国的人口抽样调查是人口普查的补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准确、及时地监测和反映我国人口发展变化情况,为党和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人口有关政策提供基础依据。其实施过程和意义本身体现了我国统计调查的相关政策,有必要对这部分的知识进行科普。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抽样调查相关政策,可以提高学生对我国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增强公民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我们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能力。
(3)提高学生对我国人口政策的关注度和敏锐度。我国国家统计局于2023年10月10日发布公告,于2023年11月1日零时正式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2023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该部分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对我国人口抽样调查实施进展的关注度,以及对我国现行人口政策的敏锐度。
四、教学反思
1.继续优化思政资源,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能力
教师要密切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发展和要求,适应特定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及社会的需要,继续优选受当代大学生欢迎的、符合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教育元素作为课程思政元素,从而实现思想政治与理论知识的动态契合。
2.继续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活跃度
统计学公式复杂、概念细致、图表繁多,学生容易觉得枯燥乏味,课堂参与度低。因此,应以激发学生“参与式学习”兴趣为导向,继续广泛深入地采用互动、体验式教学,并倾听学生的反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配合学生更喜欢的生活场景,使知识更有趣,讲课更有料,要让课堂更加生动,教学更加有效。
2.构建案例串联,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抽样误差作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衔接部分内容,起到了呈上启下的作用,其逻辑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可以将抽样误差部分参照统计调查的教学模式,将其融入到其他章节的实践案例中,实现案例串联,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记忆的同时,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统计学》的完整逻辑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