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8 浏览量:
2017年12月12日-16日,金融学院教师贾蓓赴大理参加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的“第六期应用型课程建设研修班”,系统学习与交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经验、应用型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法,并参观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进行专业建设的相关交流。
“跨界性”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核心应是构建了“课堂+企业”的跨界学习环境与资源平台,从教学任务工作化的角度看,学校应着力打造专业性的实验、实训环境,为学生学习原理性、规范性的专业知识提供条件;从工作任务课程化的角度看,企业的实习、实践平台可为学生提供体悟性、职业性的工作场景与锻炼机会。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应该不是单一环境的系统学习,而是两种环境的交叉融合培养、跨界性培养。
配合双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建设是一个纽带,课程的讲授与学习围绕工作过程的开展而展开,有利于学生在专业学习与企业实践两者间的顺利衔接与转换,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与建设中,对设计、实施、评价全流程的构建真实环境,做到“真学、真做”。
应用型课程建设评价标准
此次培训,对标六部委“与产业对接、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四项建设标准,从专业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学习应用型课程建设准则。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应用型评价,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实现培养目标思路清晰是专业定位的设计原则。配合专业定位,课程设计要做到能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依据“行动体系”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要做到人才培养体现应用型教育“跨界性”特点、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处理、实现“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课程评价要做到培养质量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化、培养效果具有统计性、“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可量化。
关于一门课程的应用型评价,对课程定位的要求是课程定位体现出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课程教学目标符合培养学生发展能力的要求;课程设计环节要根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流程、依据能力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基于体认导向激发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依据“学情”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并以“任务”为载体、教学过程体现理实融合,可综合性运用传统课堂、翻转课堂、跨界课堂;课程评价需要多元性的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且课程实施效果具有统计意义。
通过此次培训的学习与交流,加深了我们对应用型课程的理解以及对课程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审视。一直以来,我们始终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围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开展实习实训项目,推进教学改革、开发项目教学课程。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工作过程、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融合性,巩固应用型课程的开发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