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SCL教学方法分享会—教学策略分享场景
9月23日下午2:00,金融学院在8#楼二层多功能厅举办了“SCL教学方法分享会—教学策略分享”,这次教学方法研讨会是开学初专兼职教师SCL教学方法研讨会后第二次内部学习交流,分院全体教工参加了学习分享。会议由教务部主任许燕燕老师主持,许老师首先介绍了本次培训交流会的目的,其次由杨晓东老师对分院所有教工进行了SCL教学策略的分享,大家围绕SCL 教学理念和实际教学、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刘敏院长对本次会议作了点评和总结。
杨晓东老师从“布鲁姆认知法则、ABCD行为目标法则、K-W-H-L图表、T-P-S策略”四个方面,结合大量的案例和自己的实际经验,给老师们上了一听别开生面的培训课。首先杨老师从“认知的六个维度”和“知识的四个维度”两个视角,详细讲述了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人类认知从简单到复杂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活动及测评,如何将它们放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表中”,来检验这些教学活动和测评是否与所订立的教学目标相配套,如果偏离教学目标,那么就说明我们目标设置过高或过低,或者我们设计的教学活动与测评方案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都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其次,杨老师给各位老师介绍了ABCD行为准则,即让我们的学生—Audience(对象), 通过特定的学习—Behavior(行为)、 完成特定的任务—Criteria(条件)、并达到一定的标准—Degree(标准),来准确表达教学目标,认为“目标—教学—测评”是一个闭环。接着,杨老师讲解了“K-W-H-L 图表”——Know(已知的知识)、Want(想要知道的知识)、How(如何寻找到想要的)、Learend(学到的知识)。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老师评价自己的授课效果,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并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最后杨老师详细讲述了T-P-S策略即“THINK-PAIR-SHARE”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和实施过程,认为通过“分组讨论→一段特定时间后重新分组讨论→带着外部观点回原来的组继续讨论→形成观点与大家分享”这一系列的过程,用辩论赛等形式辅助,最后达到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目的。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杨老师也设置了相应的互动讨论环节,每个小组的老师们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与其他小组分享了自己的观点。龚黎明老师认为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每门课程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李小丽老师则是通过一个小的案例,提出教学活动具体应该怎样组织,组织过程中老师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刘敏院长也参与其中,她提出了一个质疑,“布鲁姆法则”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到底有什么联系,除了能帮助老师定位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功能?王伟舟老师则质疑布鲁姆法则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特性,实际运用中应该加入对学生特色分析的维度,他说中国填鸭式教学可能会培养出很多奥利匹克竞赛的冠军,却无法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刘燕老师的发言与王伟舟老师的观点相互呼应,她说老师们应该着力于让教学设计的每个活动如何更贴切于学生的特征,即杨老师所讲的“尽量将所有的活动、测评与目标相匹配”;侯圆圆老师从辅导员的立场上对老师们提出了建议,认为老师应该提前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相应的要求等告知学生,课后加强考核机制的约束,使其形成“目标—教学—测评”的闭环。大家讨论激烈,各抒己见,这不仅是一趟简单的分享课,更是一堂贯穿了SCL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示范课,通过这堂课,所有的老师们对SCL教学理念、布鲁姆法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如何应用教学策略改善课堂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收获。
最后刘敏院长对本次会议作了总结,她说近两年来学校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引进海外优质资源,对教师进行了SCL的培训,分院也组织了多次学习分享,老师们也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今天的分享就是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的总结,每次活动都有不同的收获,今后逐步由教研室牵头举办更多的业务学习活动。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但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以逐渐符合学院“国际化、应用型、新体验”三大质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