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8
浏览量: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今年已经是学雷锋纪念日50周年。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我们不同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象征。在不同的时代,“雷锋精神”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60年代雷锋=真善美,90年代雷锋等于爱岗敬业……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更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有了更多知识的现代人,会赋予“雷锋精神”什么意义?
在信息高速流动的今天,打开电脑,在桌面的右下角时不时会蹦出各种新闻,好的坏的,让心温暖的、让人寒心的,于是,大家常常会问如果在以前这种事情会发生吗?是不是现在的市场经济已经让大家的私心高度膨胀,“雷锋精神”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比如被撞或者突发疾病的倒在地上的行人,如果你碰见了会救吗?如果,你救了,送往医院,一时凑不够钱,医院会救吗?太多的想法阻碍了助人为乐的援手。但是真正理解“雷锋精神”的人明白,这种精神是一种美丽的心灵,这种美丽的心灵可以使人摈弃任何负面的想法,即使有负面的想法也会被最重要的精神上的向上的力量所打败。人人都喜欢阳光,喜欢正面、美丽的事物。无论经济如何发达,无论时代到达什么阶段,所谓真善美的东西,永远是人类心底最真实的渴望。所以,我们会被一时的冷漠伤了心,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每年都会有无数感动国人的事件发生,那个习惯了助人、习惯了追求正面价值的人被采访时,大抵会说,没什么,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或者我离不开……离不开,也就是需要与被需要,今天可能是其他人需要你,明天也可能是你需要他人,这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也就是最基本的需要可以让你我在大雨瓢泼时多载几个人,可以让你我默默地挽起袖子献一次血。在此之上,更高的就是精神上对向上的追求。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时代如何变化,“雷锋精神”永存。于是,我们看见我国注册青年志愿者人数已达3390多万人,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志愿服务站17.5万以上;我们看见爝火燃回春浩浩的高淑珍,清香传得天心在的周月华、艾起;我们看见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我们还看见在工作岗位上奋斗到最后一刻的林俊德和罗阳。而这些只是一些方面的个别代表,还有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凡人善举。这些榜样和楷模,活动在祖国的各处,带动着一批批的追随者将爱心传承下去,将最美丽的心灵传递开来。
因此,即使我们身边不时出现令人寒心的失德行为,也不能以一时的失德败德现象简单地推定出“道德滑坡”的结论。因为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道德的“全貌”,我们会发现正如有人所说的,中国的道德状况是一副“感动与疼痛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主流进步与问题突出并存”的复杂图景。而“雷锋精神”被中国人一代代传下来,还随着时代的变迁赋予更多的内涵。如今,“雷锋精神”是奉献精神,是敬业精神,是创新精神,也是创业精神,是被各行各业各族人民坚持的向上的价值观。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使“雷锋精神”成为当代最美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