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4 金融学院 申雅琛 浏览量:
随着学校“十四五”规划的逐步形成和落地,学院开始通过各种形式逐层对规划进行学习和研讨。十四五规划分为校级发展总体规划及投资与建设规划、教育教学规划、国际化规划、科学研究规划、人才工程规划和数字化转型规划六个子规划。而作为大学的基本职能,教育教学无疑是核心,而教育教学的核心在欧亚学院一直以来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范式转型,它不仅是学校战略转型阶段的发展主线,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地的主要实施策略。通过“十四五”规划的学习,作为学院从事教学管理的中层管理人员,需要再次对“以学生为中心”在欧亚学院落地的现状及未来做持续思考,这里的思考主要是结合了因地制宜的实际情况,故可能存在思维的偏颇和不妥。
“以学生为中心”应该如何体系化判定的问题
基于“新三中心”理论及内涵: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在欧亚学院,相信每一位初登讲台的教师都进行过学习和思考。但如何落实,尤其是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落地?有没有落地?落地的效果如何?作为教学管理者而言其实甚难判断。传统的对于课堂实施效果的判断,我们通常会建立一套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来进行判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往往存在顶层设计,然后通过对于教学活动的梳理,我们往往将其分解为可以落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环节的一系列流程、表单和标准化的评分模型。以上教学活动往往能够显性化进行质量评价,而“以学生为中心”通常很难进行体系化判定,正如人们常说的:教师是个良心活。教师是否将课堂的主体责任交给了学生?教师形成性评价实施效果如何?教师是否成为了有效学习的引导者?这一系列的问题往往无法通过传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评价和判定,导致“以学生为中心”的实施效果成为黑箱。
“以学生为中心”不等于将目标仅放在让学生高兴、让学生满意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内涵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方便学生、发展学生。也有将其总结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些表述正像我们玩过的游戏“传声游戏”,起先一个人看到一条命令,便按照自己的想法不出声进行表演,传到最后一个人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责任和学习效果,但往往因为我们在之前提到的评估评价体系无法体系化实施的问题,导致最后简单地变成了学生满意度的评价,教学管理者将学生给教师的打分,或者是通过各类座谈会收集到的信息作为了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有力证据。暂且不说打分工具的科学性,如果教师没有坚定的信心,很容易陷入到“希望学生给我打高分”的循环,从而导致教学动作的变形。多年前,曾经有一位教师为了获得高分甚至不惜破费请学生们吃饭,听后不禁唏嘘。
“以学生为中心”的落地需要尊重并懂得个体差异
正如前文说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构建主义。其中人本主义的出发点是强调个体起点的差异,即起点的多样性。这一点是实施“以学生为中心”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关键要素。尊重个体差异就不会出现教师的“满堂灌”的现象;尊重个体差异往往会提前了解学生前置课程的学习情况,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尊重个人差异会更加重视形成性评价,而不是一次性的结果性评价。以上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最直白的表现,“以学生为中心”往往不需要深奥的诠释,这一理念需要每一位教师深入理解,然后内化在心,
并外化成具体的教学行动。赵炬明教授在如何推动“以学生为中心”改革的十二条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提到,需要开展普及性教师培训。这一点在欧亚一直以来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实施,所以是具有良好的基础的。
“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忽视教师的“中心”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不重要了。如果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发生偏差,可能会导致教育教学活动的严重变形。曾经在听课的过程中,也遇到过教师大量播放视频、学生小组发言和演讲等活动,看起来课堂热闹非凡,教师也确实没有以自己为中心,教师讲授时间非常少,可反观这节课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实非常值得商榷。并不是说教师说话少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的贯彻落地对于教师的要求其实相比于传统教学而言无疑是更高的,所以更加不能忽视教师的中心作用。教师的有效引导、课程实施环节设计、评价反馈和改进措施等都需要教师的“中心”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需要支持系统,更需要教师秉持长期主义
最后一点想要谈的,可能不仅仅是作为教学管理者的想法,也许是很多教师也曾经或者正在遇到的困惑:如果我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但是隔壁班老师没有做,那可能意味着我的课堂学生需要在课前做更多的准备、完成更多的作业、参与更多的课堂活动,学生觉得很麻烦,然后满意度还不高,隔壁班的只要舒舒服服的听课就行,我图什么?往往演变成劣币驱逐良币,造成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一点,首先需要系统支持,从教学管理到文化使命都要进行改头换面,这是一项长期工程,在这一点上欧亚学院是一直走在前列的,但也需要持续完善。第二点是作为教师,需要秉持长期主义,要坚信这是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成才的,也就真的不必计较一时得失,也许学生会在若干年后感谢当年老师对他的一次课堂演讲的反复“挑剔”,会感谢当时完成的一份学习报告,会感谢刻在骨子里的欧亚DNA。
以上,不尽不实之处还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