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3
浏览量:
当科技浪潮奔涌,人工智能曙光初现,
教育如何锚定方向,为学子开辟未来通途?
专业如何精准对接产业,为雇主破解核心难题?
西安欧亚学院数据科学学院,依托数据学科的天然禀赋,以创新实践定义人才培养新范式。学院坚持秉持“雇主导向,学生中心”教育理念,积极探索 AI、数据智能工程等前沿技术与教育教学的“Data+AI”深度融合。为精准把握雇主需求,联合雇主企业、师生团队,深耕智能数据工程全链条——从基础的数据标注、采集与处理,到前沿的大模型应用与自主AI智能体研创,将真实产业场景引入课堂,把真实企业难题转化为学习课题。项目式学习在这里不是概念,而是扎实创新的成果产出,助力学生在直面现实挑战的“实战”中加速成长。欧亚数据科学学院,正在用最“硬核”的方式、最坚实的产教融合模式与前沿技术实践,铺就高质量应用型数据人才的进阶之路。
此刻,GPT-Academic平台来了!由西安欧亚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倾力推出的AI学术优化平台,正成为师生科研与教学中的“第二大脑”,推动教学与科研协同迈入AI驱动的新阶段。
1
痛点驱动:源自高校科研场景的
真实需求
本次推出的GPT-Academic平台的需求源于学术场景痛点:文献综述耗时长,英文论文写作难,教师科研任务繁重。师生团队经过需求调研定位问题,并快速开展本地代码开发与环境部署的工作。 GPT-Academic平台不仅服务教师的科研写作,也助力学生在实训课程中完成AI科研任务链,精准锚定现实“科研痛点”,构建起高校AI应用的系统解法。
2
什么是LLM(大语言模型)?
在人工智能的版图中,LLM(Large Language Model,大语言模型)正迅速成为连接人类语言与智能决策的关键引擎。大语言模型是指使用大量文本数据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使得该模型可以生成自然语言文本或理解语言文本的含义。目前全球主流的大语言模型包括: ChatGPT(OpenAI)、通义千问(阿里)、Claude(Anthropic)、Gemini(Google)这些模型不仅是语言处理工具,更是通向“智能体(Agent)”的基石。
图1、热门AIGC产品库
()
3
项目实录:GPT-Academic平台
开发全景
为响应教学改革与AIGC发展需求,数据科学学院师生历时多个阶段联合开发,构建出可本地部署、多模型接入、模块化扩展的科研助手系统:
阶段1:需求定义与架构设计
明确高频科研任务:摘要生成、代码注释、术语翻译、图表生成等。这些任务是科研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可能涉及的基础工作,解决这些任务的效率问题能直接提升整体科研进度。
搭建平台主框架:引入 OpenAI 与通义千问 API,支持自定义本地调用。通过接入成熟的 LLM API,保障平台基础功能的稳定性;支持本地调用则能满足用户对数据隐私和使用环境的特殊需求。
规划用户交互流程:界面友好、响应高效、安全可控。友好的界面降低用户学习成本,高效响应减少等待时间,安全可控让用户可放心处理科研数据。
阶段2:技术实现与功能开发
实现 Latex 学术润色、文献翻译、摘要压缩、代码解释等功能:Latex 润色让论文排版更符合学术规范;文献翻译打破语言障碍;摘要压缩提炼核心信息;代码解释帮助理解复杂代码。
支持多模型切换:GPT-4、Claude、通义千问等。不同模型在特定任务上有优势,如 Claude 处理长文本更出色,通义千问对中文语境理解更精准,多模型切换可适配不同需求。
完善文档记录、会话上下文、输出可追溯机制:文档记录方便查阅历史内容;会话上下文让平台能连贯理解用户需求;输出可追溯便于验证生成内容的可靠性。
鼓励学生撰写项目技术文档,形成课程成果闭环:学生通过撰写文档梳理开发思路,也为平台后续维护提供资料,同时将学习成果固化,实现 “学习 - 实践 - 总结” 的完整闭环。
阶段3:课程融合与部署优化
平台融入大三《LLM 模型实训项目》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直接接触真实的 AI 科研工具,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结合。
支持本地 Python 部署与界面二次开发: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在本地搭建平台,技术人员还能对界面进行个性化改造,提升平台的灵活性。
学生真实调用 API 并完成 AI 科研任务,如摘要对比分析、外文翻译优化、科研助手界面定制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掌握 API 使用方法,还能培养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
图 2实践项目课堂
4
四、沉浸体验:GPT-Academic
现场演示来啦!
点击下方视频,沉浸式体验平台使用全过程:
1、绘制脑图/流程
2、精准翻译PDF 文件
3、解析Python 项目
4、学术中英文互译
5
师生双视角:AI助手如何改变
科研方式?
“以前写摘要真是头疼,现在输入原文,几秒钟就能生成结构清晰的草稿!”
——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
高正钦
“GPT-Academic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升级。学生从AI的使用者,逐步成长为AI能力的开发者。”
——项目指导教师
蒲晓霞
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用AI,更在实训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思考科研结构、如何定义任务模块”,从使用者走向创造者,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质转变。
——项目指导教师
张俊丽
6
未来展望:打造AI驱动的科研生态
GPT-Academic 只是起点,未来平台将拓展更多功能。多语言模型接入,支持LLaMA、Gemini等新兴模型;教师科研模板定制,助力项目申报、论文撰写;与图谱、数据库联动,实现结构化知识提取与推理;形成“教学-科研-创新”的科研生态。 我们诚邀全校师生、科研团队、企业导师共同参与GPT-Academic平台的持续共建!
欢迎开启GPT-Academic之旅~
用AI点燃学术灵感,让科研更高效、更智能!
联系人:蒲老师
地址:西安欧亚学院数据科学学院